照顧自己跟自私自利差在哪?
Kelly 教練常常提到,健身與健康本身就是一件很個人化的追求,他的核心是「照顧自己」。
如果你不覺得照顧自己重要,但又追求進步…
你可能會發現,你在某種 “自虐&放棄” 或是 ”自我感覺超好(驕傲) vs. 自我感覺超差(罪惡感)“ 的反覆循環中。
很多人難以理解「照顧自己」跟「自私」的差別。
因為沒有很多這種正面經驗。印象中,要照顧自己就要犧牲別人,要照顧別人就要犧牲自己。
但真正的「照顧自己」,會是這樣的對白:
我有我的需求,而我知道你也有你的需求。我們的目標是在每個人都能接受的情況下,盡可能滿足彼此的需求
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絕非什麼一次拍板定案。空間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被創造出來的。
不接受「照顧自己」的概念,不帶表你就不會有需求,這反而容易讓你變成真正「自私自利」的人
因為你最後會選擇用侵犯(他人與自己)界線、違反(他人與自己)預期的方式,去滿足你的需求
而且還會覺得身不由己。
——
這個「界線」與「預期」,就是照顧自己的兩大重點。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界線超不分明、以及帶著各種顯性跟隱性的預期的互動中長大的。
越是覺得「照顧自己」跟「自私」是同一件事的人,代表你對於界線與預期這兩件事的理解與實踐的經驗越少。
自我照顧的旅程,就是從探詢「界線」與「預期」開始。
對某些人來說這是個漫長的過程,而某些人則是一個瞬間而已。Kelly 教練個人經驗上來說,這不在我們控制範圍內。
持續有這個「意願」才是最重要的事。
什麼意願?就是從現在起,開始關注兩件事:
察覺自己的界線
我們多數人都很想要營造一種大肚量、無盡付出、怎樣都不會被激怒、「沒什麼!」「我OK!」的形象。
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前提是我們很了解自己的界線時,才做得到。
這也是為什麼,如果真心想要為身邊親愛的家人朋友付出,你更要多花時間認識自己。
舉例來說:有些人覺得界線強硬的人很難相處,但我卻比較喜歡跟這樣的人相處。
事實上,有隱藏的界線跟預期,卻不自知或壓抑的人,才是最難相處的,因為你不知道何時會踩到地雷,而對方因為缺乏覺察,很容易把負面結果投射到你身上
表達自己的預期
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預期,而不是期待別人「應該要」知道,事情「本來就該」是這樣
乍看之下,這好像只跟別人有關。但其實,你真正在溝通的對象是你自己
因為,幾乎所有帶給我們痛苦的人事時地物,都是「預期」問題,也就是:不符合我們的預期
充分的了解與表達自己的預期,讓我們得以活在「真實的」狀態,而不是一廂情願的狀態。
為什麼這很重要?因為,只有前者,你是有能力行動、走出輪迴的。
界線與預期的練習,是一輩子的事,也是一件沒辦法跟別人比較的事情
每一個人的起點不同。個性、教育(外加的,或自己追求的)、家庭互動方式,也許決定了你的很多 ”預設值“。
但如果,你現在正閱讀 Kelly 教練這篇文章(而且還看到這裡!),代表不管你過去怎麼樣,你早就開始了我所謂的這個「自我照顧」的旅程
相關文章:受苦不會讓你成長,照顧自己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