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嚴苛才會進步,是一種迷思
有時跟學生的對話裡,我說到我自認是個意志力低落的人。得到的回應清一色都會是「屁啦,怎麼可能!」學生似乎容易對教練有一種想法,那就是教練一定是自律甚嚴、意志力過人,才可以深蹲蹲很重,或身材很 fit 等等。似乎「教練」這個職業一映入腦海,一般人就自動會有一種「準備好要來接受逼迫」的心理準備。如果教練沒有狠狠逼迫自己一番,可能還會稍嫌失落。「這樣會有運動效果嗎?」
看到這篇文的標題,有人可能會立刻聯想起那些「反例」,也就是那些不對他嚴厲,他就擺爛或無所適從的人。是,這樣的人你我身邊都一狗票,甚至是我們放眼所及的多數。但這並不是因為我的標題下錯了(事實上,研究早就證實,比起嚴厲地自我批判的人,善待自己的人長期下來能夠完成更多成就)(Juliana et al., 2012),而是這些人的「本質」並非如此。這是被一整群相信要嚴苛、打罵或是剝奪選擇權才能讓人有長進的家長、師長與上司所塑造出來的。當你已經被灌模成這樣的形狀了,你也就只能裝進這樣的容器裡。著名的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廣為人知的「習得性無助」的實驗,就是在闡述這樣的現象。
(這裡有寶貴一課可以學起來:即使整個社會都跟你不一樣的時候,你也不一定是錯的 XD)
運動領域的,就更崇尚嚴厲對待自己了。我們幾乎無法想像,對自己太「好」的人,怎麼可能練出大肌肉?怎麼可能瘦身?怎麼可能忍受那些日複一日的艱苦訓練或低糖低油低鹽blahblahblah?我其實以前也很難理解。後來我終於想通了:這樣的想法,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把所有人放在同樣的標準下比較,預設所有人都一樣想要、一樣適合、一樣的自我實現方式,也有一樣的價值觀與背景條件「在運動這件事上登峰造極」。這對於原本就喜歡訓練的教練們而言,真的超不直覺。我們也許花一輩子都很難理解,為什麼運動對很多人來說,可以痛苦成那樣。
再說,拿運動員當例子,真的很沒說服力。「運動員的體能」,如果不是世上第一,也會是世上第二最適合「曇花一現」這個成語的玩意。那麼極端的體能狀態,幾乎是只要你後腳一離開訓練場,就會馬上開始衰退。這種為了特定時空特定目的做的努力,根本不適用一般人。不管是生理上 (Preininger et al.,2012) 與運動效果每個人差異極大這件事 (Ahtiainen et al., 2016),還是心理上:每個人想要的、適合的、能做到的、願意做到的、準備好要做到的都不一樣,這種比喻都是架空現實的謬誤。
我認為,長期運動有成且能維持的人,並不是他有意志力。他們跟其他人的差別,是「他有意願/能力/條件把意志力投入在這件事上」,且不覺得累(想想看:什麼是你擅長或做起來有成就感的事?就是那種感覺)。雖然很多人寧願相信這一切都純粹是意志力的結果。對「要求人要有意志力者」,也許是因為長期被誤導;而對於「被要求要有意志力者」,也許是因為害怕改變(這非常正常),畢竟只要相信對方跟自己的差異越大,就越不用承擔必須起身改變自己的壓力。
一直用不符合科學的方式純粹強調意志力的重要,只是在製造挫折感。挫折感解決不了任何事。只會打擊到那些有心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人。
(當然,挫折感某種程度可以說是「有用」,例如健身房愛用的「挫折感行銷」。這是一種出自於「只要展示我比對方強他就會信任我」心態的奇怪手法。相信有在健身房被教練或路人問候過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那就是對方會習慣用一種「你錯我對」的方式來試圖說服你,所以一開口就少不了告訴你「錯」了。然後繼續滑坡到「錯的姿勢」等於「受傷」)
我不是意志堅強的人(其實你也不是,相信我),所以我不會選擇一直用把自己逼到極限的方式,而是掌握好許多步驟,讓我自己不要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跌入腦內啡低落以致行為失控的處境。它需要花時間(但不用擔心,我指的是長期,而不是一次花很多。我不吃疲勞=意志力那套 XD),但好處是你對自己可以慢慢有更多掌控,越來越不必在失控與來回擺盪的高山低谷間感到無能為力。最終,你的付出不會徒勞,只會越來越事半功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