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發生在一念之間



我們往往以為,改變是來自我們刻苦做了一連串努力的結果

但這樣的推論,其實是「拿結果解釋結果」,因為它終究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一路努力下去,有些人卻日復一日卡在一樣的地方。


(然後永遠都怪罪自己「太懶惰」、「沒意志力」)

這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改變發生的源頭。

研究顯示,一個人一天要做出跟放進嘴巴的食物相關的所有大大小小決定,就超過200個。再加上其他與健康相關的選擇,搞不好接近上千個。

就目前已知的腦科學,每天做成千上百次的選擇且都要保持一樣的品質,對大腦來說是不可能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從來都不介意被問問題。只要你願意問,我就願意回答你。因為……在我被你累死前,你會先被自己煩死🤣

如果每個單一選擇背後沒有某些「更高原則」在運作,那拘泥在單一選擇的「對」跟「錯」的問法,幾乎都已經失焦。(比如說:「我這餐這樣吃是對的嗎?」、「我這個動作這樣做是對的嗎?」)

長期穩定地保持健康或好身材,不是靠所謂的「理智」。我知道我這樣說,你一定會很驚訝:女大生不是最講求邏輯、知識與科學的教練嗎!?

我不是說這些東西不重要(不然我在這騙吃騙喝嗎?),而是他們並非唯一重要的東西。你的每個選擇背後的更高原則應該要是:

▎讓你的自我認同、價值觀、與優先次序三點一線

自我認同是「你怎麼定義自己」。
價值是「你看重什麼」。
優先次序是「你實際上看重什麼」。

自我認同跟價值通常是連動的。比如說,我如果認為自己是個「設下目標就一定要做到」的人,我就可能就會重視「言出必行」。我如果認同自己是廢柴,那麼我看到的阻礙可能比機會多。比起多花一倍的時間把事情從90分做到95分,我可能寧願讓事情從90分變成60分,只要我能少花一倍的時間。

而價值跟優先次序則更有趣。我看重什麼,不代表我會實踐出來。「我知道XX很重要,但沒辦法…..」。

每做出一次不符合自己價值的選擇,就等於跟自己宣告了一次「我事實上不覺得這個重要」。價值受到衝擊,自我認同就會開始混亂。

這正是為什麼,沒有小心呵護自己每個選擇的話,最後都會導向一樣的奇怪結論:我就是懶惰、沒意志力。

讓優先次序一點一滴符合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事。不習慣的時候,一開始會很有阻力,但隨著時間,會產生慣性(momentum),也就是牛頓力學中的「靜者恆靜,動者恆動」。

這個時候,因為被慣性推著,你一天要做的那幾百個選擇的難度,不會跟一開始一樣了。你會有一種順著風「起飛」的感覺。

所謂的「改變發生在一念之間」,正是這個意思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4:23」

分享到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