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習的權利與樂趣還給對方吧
在健身房練習時被教練訂正動作,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我自己的話可能因為是教練或是因為臉太臭?幾乎沒有遇過,因此我聽到的都來自於學生的回饋。
幾乎每一次,我都抱著學習的心態在探究與釐清當下的情況,畢竟直接說人家錯,對任何人都沒好處。誰知道是不是我的教法可能真的不夠完善,或者是我安排給學生的課表有我沒有預料到的超展開發生?
然而,不管我再怎麼樣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我被說服的次數,真的是少到不行欸。
▎如果我想開始健身(或已經在健身),我該如何看待受傷?
第一,受傷是系統性問題[註1],尤其是重量訓練這種速度超慢、沒拋擲、沒撞擊、動作變化極少的運動,幾乎,絕對,無法,從單一動作或單次練習就可以判斷受不受傷。
第二,因為是系統性問題,所以你需要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是有經驗的教練,或者是某種類型的訓練課表、菜單、計畫。如果是教練的話,因為練的人是你,不是教練,所以教練的專業佔 50%,你對自己身體的觀察與了解佔 50%。再厲害的教練都不可能隔空抓藥,所以在管理受傷風險的觀點上,找個願意好好聽你講以及收集跟你身體相關資訊(請勿想歪)的教練,會比高高在上的教練還要有用。
▎研究怎麼說?
一句話總結:看情況。
因為從小到大玩過各種不同類型的運動,我發現,健身教練比起任何的專項教練,是最喜歡強調「姿勢不正確會受傷」的教練種類。而更有趣的是,絕大部分的研究其實都指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重量訓練,比起任何的球類運動與耐力運動(例如慢跑),受傷率都是一等一的低(提示:包括舉重與健力)[註2]。這也跟我自己,以及教學的經驗完全符合。
此外,訓練量跟受傷率不一定有直接關聯,可能有正面影響(例如訓練肌力可以同時增加表現又降低受傷率[註3]),也可能有負面影響,全看你如何安排(Jones, 2016)(Drew, 2016)。厲害的教練要有能力把不不同的訓練量組合成可以服用的處方。這也是我前面說的:一個專業的訓練計畫,才是關鍵。
其他還有各種族繁不及備載的研究:如果你個性焦躁、處理壓力的能力差,你的受傷率可能也會比較高;睡眠不足跟吃的東西都會對你的受傷率有很大的影響[註4];之前還有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研究,說在像是期中考週這種課業壓力期間,運動員受傷率會比其他時間高兩倍。這件事如果可以套用到一般人身上,你在生活中任何面向的壓力,對你的受傷率也有不小的影響。畢竟,壓力會徹底改變大腦運作方式,促使我們的注意力範圍變得狹窄,對於突發事件的應變力降低、接收當下環境中不同訊號的能力也變低。
還有更多族繁不及備載的東西。但列出這些,不是要你只注意這些,而是要傳達一個概念:受傷率是複雜的議題。
▎我不想知道那麼多,跟我說做什麼就好了
如果你要避免受傷又不想做功課,其實最好的懶人方式就是「不要在任何面向鑽牛角尖」。這個原則不只是直覺的「不要過量」,而是連運動員都適用的。就跟食物中毒一樣,絕大部分的受傷都是「劑量問題」,意思是你在同一個面向累積過多壓力,像是同一個動作練很多、同一個肌群的動作特別多、同一種練法一直操。只練最大肌力會CNS疲勞、只跑步會過度使用而軟骨磨損、太過專項化的運動員受傷率相對高(E.G. Post et al., 2017)……就像只吃同一種食物,就算是超級食物,你的健康也早晚出問題。
有人會問:但如果我有不得以的因素,非得一直反覆做一樣的動作的話怎麼辦?此時,已經完全沒有非黑即白的答案了,純粹是怎樣的目標,配合怎樣的策略。如果你有看球賽,你可以思考為什麼教練團隊常常掙扎於到底要不要在哪個時刻把哪個球員換下場換上場。到底是要ㄍㄧㄥ完這場然後放掉接下來幾個賽季或讓選手因傷提早結束競技生涯的機率變大,還是要用休息換取未來更大的機會呢(但變化造成的風險就變高了)?
▎如果我是教練,我該怎麼做?
如我標題所言:把學會一件事的權利與樂趣還給對方。我們不會覺得抓著小孩的腳讓他學走路的爸媽是好爸媽,那我們怎麼會覺得非得把學生釘死在一個固定的動線上運動的教練是好教練?多數時候這只是滿足了當教練的不安全感,而這種不安全感的來源其實是很好的:怕自己不夠稱職。可以思考怎樣才能把這種好的出發點化成好的結果?
另外,其實受傷這件事就跟所有的迷思一樣,練過的人走過這段路、知道怎麼一回事,不會輕信。所以這種危言聳聽害到的都是還在門口徘徊的外行人。有時候我們教練一股熱血覺得自己在為民眾擊破各種沒根據的健身謠言時,可以想想有哪些其實是我們毫無意識下造成的?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一直寫文章破除受傷率的迷思?讓大家害怕受傷不是對健身教練有好處嗎?
答案是:我的經驗告訴我,在健身的世界裡,「進步不一定伴隨受傷,但害怕受傷的人不會進步」。我想沒有人是為了不會進步而來找教練的。就我所見,很多時候,對受傷有迷思的教練,其實反而變成是拿「保守到不會進步的練法」來換取學生的「保證不(在上課的當下)受傷」。
最後附上一個我覺得滿貼切的例子做參考:
[習慣在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失去危險辨識力。不知何時開始把符合安全標準的遊戲場跟保證不受傷劃上等號]:https://goo.gl/Ddwpec
看來,健身教學有時候也很難脫離這種家長式管制呢!
[註1]姿勢的重要性被誇大了
[註2]你要害怕的不是大重量,是錯誤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