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強度:在不規律時持續保持進步的秘訣

我們在規劃任何種類的運動訓練與身體活動時,會需要一些明確的規範,讓我們知道到底該「做什麼」,像是:

  • 要做的項目或動作

  • 做的重量或負荷程度

  • 何時做

  • 做多久

  • 做幾下

  • 節奏,比如移動速度或單位時間的次數

  • 動作的幅度與範圍

要怎麼根據自己可以付出的總運動時間、一週可以分配的天數、以及目前的身體程度、以及理想中的目標與何時達成,來安排這些元素,是讓自己能順利達標最根本的課題,也佔了 Kelly 教練不管是現場或線上教學大部分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不是屬於「生活繞著運動打轉」的職業與業餘運動員、或像 Kelly 教練這樣以研究與教運動訓練為興趣或責任的人,而是屬於「運動繞著生活打轉」的多數人,你可能在學習的過程,容易卡在同一個地方,那就是:

因為無法套用制式的「運動課表規劃」極端規律的作法,導致反覆地「中斷」、「重新開始」與「再次中斷」。因為這些作法,並不會嚴謹地計入生活包含的「突發狀況」、「身體微恙」、「作息改變」等變因,導致有時即使真心奮發想要調整,也會因為太多變數、不知該從哪裡調整起而卡住

這時候,自覺強度就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

我們通常要定義一次運動訓練的強度時,為了方便溝通跟教學,會用「外在」的標準去訂出來,像是「重量、做的次數、做幾組」這種。而自覺強度的意思,就是用「內在」的標準,來輔助單純只靠外來標準時,可能會因為不符當下情境而干擾到整體進步的情況(比如因為免疫力降低還堅持做完,導致訓練對組織的破壞與發炎反應加成,造成重感冒,中斷兩週重新開始)。

舉例來說,我們最常面對的日常抉擇,就是「當天身體狀況不佳,到底要不要暫停一次運動?」。這時,在決定要完全放棄前,我們可以做一個快速的判斷:

如果 1 分是輕鬆走路,10 分是今天這個菜單全部做完的疲勞程度,我覺得調整到幾分,我會有 8 到 9 成的把握可以做完?

如果是連 1 分都無法,那休息絕對是目前最好的選擇。如果比 1 分還高,那麼接下來,你就可以根據你能調整的那些「外在」變因,如重量、做的時間等等,去決定要如何修正,符合你此時此刻的需求。

上面這個例子,如果完全不經過這個自覺強度評估,那最「避險」的做法當然是在家休養,但「身體狀況不佳」其實有千百種可能,假設今天這類的狀況不佳,並沒有真的不佳到必須完全暫停,那避掉的險就是運動傷害裡所謂「急性發炎型」的險,但卻默默增加了「慢性退化型」的風險。

此外,還有可惜的一點,就是我們同時也錯失了一次「更精細地掌握自己身體,以讓自己未來每一次都做出越來越好的判斷」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要小看一個人經年累月每一次的「勇於練習」所累積的身體知識,那其實就是決定了為何有些人永遠在「原地重開機」,有些人卻能越來越不費力地維持與增進健康、身材與生活品質的關鍵差異喔!

*文章統整、教學資訊&下次開課第一手優惠,請訂閱 Email

分享到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