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嗎?

很多人覺得長大成人後,要持續改變自己與自我成長,難度很高。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理由跟「其他人的眼光」總是脫不了關聯。一般直覺以為的「意志力不足」,也都是因為這些阻力導致的結果,而非原因

(比如:害怕花很多時間在自己身上很自私、害怕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害怕選擇/作息/個性/興趣/想法私底下的樣子跟別人不一樣很孤僻、害怕外表看起來不是某個樣子、害怕沒辦法配合別人、害怕找不到別人認可的職業…)

以我多年當教練的觀察,這樣的心理困境其實來自於一個重要事實:

🎩自我成長,終究是一件相當「個人」的事情。我們很不太可能處處在意別人的眼光,卻又期待可以長出自己的樣子🎩

這聽起來也許沒什麼,但事實上,在我們的社會裡,要做到這件事相當的不容易🧐

學習新知與自我成長、照顧自己的健康、鍛鍊自己的身體,都是非常「個人化」(individualized)的追求,也是教練精神的核心

不管在怎樣的社會裡,只要開始踏上成長的旅程,都會面對「自己」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的拉扯。但在集體主義的社會裡,這樣的糾結會嚴重許多

根據跨文化社會心理學家 Geert Hofstede 的跨文化量表的評估,我們所住的台灣社會,是屬於極度重視「集體化」勝過「個體化」的社會

(台灣在有統計的 79 個國家中,排名第 68,在亞洲國家中僅高於印尼與巴基斯坦。前五名依次是美國、澳洲、英國、荷蘭、匈牙利,倒數五名分別是瓜地馬拉、厄瓜多、巴拿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

在這樣的社會中,我們比較不重視保有每一個人的獨立性、傾向使用「我們」而非「我」來定義自己的自我形象、以及通常願意犧牲「自主性」以換取團體與他人的「忠誠度」

台灣人非常害怕跟別人不一樣,以至於在自我成長的路上長期壓抑自己的傾向,從近年「被討厭的勇氣」系列書籍的賣座程度可略為窺見🤣

當然,最終,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沒有好或壞之分。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同樣有他們要面對的挑戰跟問題,而我們也有我們獨特的優點與長處

了解我們的教育跟社會如何定義了我們的預設價值觀,就能幫我們看清楚我們面對的挑戰,再來才是問:

那,我能怎麼做?

*文章統整、教學資訊&下次開課第一手優惠,請訂閱 Email *

分享到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