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已經過時的飲食觀念
要吃光不要浪費食物
在 2016 年時,全世界肥胖人口總數正式超越過瘦的人。
在絕大多數已開發國家中,營養不良已經不是主要的問題,而是剛好相反。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我人生中第一次開始要面對「我可能必須要讓眼前這些食物進入廚餘桶了」的情況時,心裡面那種不舒服的感覺。
如果要細緻拆解這個感覺的話,他還一併打包了像是:
- 陌生不適應感
- 懷舊感傷
- 讓家人期待落空的沈重感
- 道德批判產生的罪惡感
…等種種複雜情緒全部揉在一起。
如果「浪費食物」對你來說是個關卡,你要知道的是:其實它只是一個表面的事件,你對這個事件的反應,才是更值得關注的地方。
好好瞭解這些反應,給自己一點時間,你會找到適合你的做法的。
趕快吃不要講話
針對這點,Kelly 教練的看法是:該不該「趕快吃」或要不要「講話」,都是次要的….
影響比較大的,可能會是這整個「把吃飯弄得像是在打仗」的氛圍。
這剛好會把身體的狀態調整成「消化不良預備軍」,進而衍生其他問題。
試著去創造能夠讓你「放鬆用餐」的環境,不管你是想要變健康、要減肥、還是改善你的生活其他面向。
想吃快就吃快、想吃慢就吃慢,這一切都是可以讓你放心去實驗的。你要實驗過才會了解,而不是只是聽別人這樣說,就相信了。
幾年後你回頭,會發現這對你的影響有多深遠。
有「主食」才算是一餐
米、麵這種「主食」的觀念,來自於我們每天還需要大量生活勞動的時候。
不要把勞力活算進去,一般人每天光是上下樓梯、走路、洗碗、煮飯、拖地、掃地、到實體店面買東西…..可以佔去我們生活很大一部分的時間。
這些日常活動量所消耗的熱量,有很大的可能遠高於你每天去健身房運動一小時。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需要熱量密度比較高、又相對便宜好取得的食物作為主要的熱量來源。
(相關文章:你有讓身體用正確的方式消耗熱量嗎? )
那時候的我們,大概沒想到時代變得這麼快,現代人竟然還要在手機裡面裝「記錄走路步數的app」,並且還以一天 10000 步作為「足夠」的標準(大概是走 40-50 分鐘上下)。
從現在起,一個完整的餐,不一定需要包含「主食」。
對於剛開始減肥的人來說,觀念與實踐上會很難適應。「這樣怎麼吃得飽!?」
不過一旦你習慣了,就會發現,這樣做的好處還遠不止是幫助減肥,精神、氣色、心情都會變好。
你要給他一段時間,直到成為習慣,才會體驗它的威力。
減肥一定要自己煮
根據 Kelly 教練教學經驗,很多學員人生中第一次變瘦的經驗,都跟「開始自己煮」或「開始吃家裡」的記憶連在一起。
此外,也會有一些很想開始減肥但又很遲疑的人,會擔心:「減肥是不是就應該要自己煮?」
觀察這麼多人的經驗後,Kelly 教練發現:自己煮比較容易瘦,往往不是因為食物本身,而是導致你開始自己煮的「心態」。
大部分人都是在開始想要整頓自己、想要節約、想要讓生活變簡單、想要更照顧自己身體的情況下開始自己煮的生活。
是「簡單」、「規律」以及「節制」讓你瘦下來的,你吃的食物只是次要的。食物只能反映你的生活,而無法決定你的結果。
(相關文章:想要減肥不那麼容易失敗?從再也不要「戒掉食物」開始 )
只要妳有心要重視體態,有沒有自己煮,通常不是問題。我自己 80% 的時間都不是自己煮。
尤其是現在,比起 10 年前,我們還沒有外送服務、健康餐飲的店家幾乎沒有、大部分的餐廳也不會為了健康需求特別推出什麼食物選擇。
現在,飲食的選擇跟方便度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發揮創意,嘗試不同的選項,就算行不通,也是學到更多!
便宜大碗(重視 CP 值)
每次打開 Google 地圖找尋附近飲食店家時,除了先把評分高的篩出來以外,我還會特別注意一件事:
看看大家留的評論裡,有多少人是因為「CP值高」給好評的。
如果「CP值高」這個關鍵詞出現太多次,那麽他可能就不會是我優先尋訪的店家。
不是因為我喜歡當盤子(事實上,規律的吃健康,消費往往是最低的),而是…
當「便宜大碗」成為主打賣點時,其他重要的品質就容易被擺在次要,像是食物品質、食材來源、製作過程的用心程度,以及很重要的一點:永續性。
此外,以 CP 值為選擇食物的首要考量,也會改變你用餐時的心態,讓身體變成一個倉庫,而不是一個需要滋養的生命體。
好好重視、照顧自己的身體,給他適合的、需要的,你的身體會知道要怎麼正確的回報你
(相關文章:熱量控制與食物選擇,不離開這三原則。你有做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