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健身教練,我最常陷入的一種對話,或說….不請自來的爭論之一,就是「那個怎麼吃都不會胖的朋友」。
什麼叫做「那個怎麼吃都不會胖的朋友」對話呢?
通常都是從對方問我跟瘦身有關的飲食或運動開始。會先從類似「要吃多少」、「哪些食物可以吃/不能吃」、「哪種運動比較容易瘦肚子」、「你有腹肌欸那你有做有氧嗎?」、「我遇到停滯期了要怎麼跨越」之類的問題開始。
然後,當我回答到某個特定的答案時,這個「那個怎麼吃都不會胖的朋友」的開關就突然按下了。
這個所謂的「特定答案」,指的是問問題的人「對於瘦的人的想法」。比如說:瘦的人應該每一餐都吃很少、瘦的人應該有運動習慣、瘦的人不會吃薯條……等等。以下示範「開關按下」時的對話:
「欸女大生我覺得你說的不對欸,我有一個朋友每次都OOO,但他還是很瘦!」
OOO指的就是他想像中「做了會胖的事」,例如:
「欸女大生我覺得你說的不對欸,我有一個朋友每次我看到他的時候都在吃,但他還是很瘦!」
如果我進一步問細節,對話可能會變成:「我跟你說,真的,他體質真的很特異!你一定要看到才知道,他真的吃很多!比我們那群裡最大隻男生的食量還大!」
我在這種時刻都會陷入兩難。因為我並不想要跟對方爭論,我知道他真的想要了解真相,這使得我每每卡在到底是要「講清楚但對方悻悻然地接受」,還是「點到為止讓對方自我感覺比較好」呢?
————
所以,到底是什麼讓「那個怎麼吃都不會胖的朋友」怎麼吃都不會胖的?
答案就是:因為你的觀察不精準。
就這樣。沒了。
你可能會覺得我這樣說很偏頗,但我要說的是:這件事發生的機率幾乎接近100%。
我們整個自然科學與生物科學的進展,是受限於「觀察與量測」的方法。你想要研究一件事之前,前提是你對那件事的觀察要是精準的,而這一直都是個大難題。
就像在顯微鏡解析度還不夠前,我們看不到細胞,就不會知道細胞是什麼;當你對你朋友的觀察只有片面(而且你可能還不知道正確觀察的方法),你就不可能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
然而,我講這個幹嘛?不是要打擊你,而是這代表你可以放下你對於熱量與神奇體質的執著,告訴自己:只要用對方法,你一樣可以達到你的目標。
———
最後,這種「那個怎麼吃都不會胖的朋友」對話累積多了,有些有趣的觀察。我分享幾個最常見的 “bug”,回去挑一挑以後我相信你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為什麼你朋友吃不胖?
▎吃得很垃圾不等於熱量一定高。就算一個人都吃垃圾食物,如果沒有吃超過他消耗的量,他就不會變胖
▎運動強度大不等於運動量大,且運動量大也不等於一天消耗的熱量真的很大。一般健身房每組休息的重量訓練,一個小時可能多消耗不到一兩百大卡!而且運動量大時,你在其他時間的活動量會自己減少。一天醒著的時間有十幾個小時,但運動才那一兩小時,你不能預期那一兩小時戰勝其他時間(「很累」不等於「消耗很多熱量」)
▎他可能只有在你面前吃很多,就這麼簡單。不是每個人都會準時吃三餐定時定量的。除了他在你面前的那些時間,其他時間都是你用你的生活型態腦補他的生活型態
▎個性。不過不是「個性讓人瘦」,而是「個性導致的行為模式」才是關鍵。這件事也是我當教練以後才觀察到的,就跟有人壓力大會爆吃一樣,有另外一些人是壓力大會不吃的!爆吃的人會無意識低估自己爆吃的量,就跟不吃的人會高估自己吃進的食物量一樣。
▎就算這個人真的吃很多,不代表他看起來會胖。身材不是幾周幾個月的事。舉例來說,我一天如果都不動,大概需要吃 1800 大卡左右。假設我從現在開始每天多吃一個便當約 700 大卡!我一個月下來也增加不會超過兩公斤的(而且這還不算進邊際效益遞減喔,通常數週後變胖的速度也會趨緩)(我也沒算進去食量變大後身體活動會自然變多)。你若真的要看我變成「胖子」,你必須六個月到半年後才會有感覺的!但我也不一定會一直這樣吃啊,假設我中斷一週或幾天,我變胖的速度就會趨緩,結果…….我可能體重幾乎沒有變化。
與其花時間「證明自己不行」,不如花時間關注「對自己有用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