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就吃到不舒服了,還是停不下來?
減肥的確有捷徑,但不是你想的那樣。Kelly 教練解釋給你聽:
我們總覺得減肥需要很努力、很掙扎、花很多意志力去挑選食物、強力運動、限制自己的選擇、或是讓自己受苦。好像不做點什麼,就有一種沒有在努力的感覺。必須要有費力感,才覺得好像「正在有用」
但更多人不知道,在減肥世界裡隨處可見的「飲食失調症」,也就是無法克制的暴食、厭食、催吐循環等等「明明不舒服的強迫性的行為」,就是一種「明明不須那麼費力,卻硬要強迫自己」的矛盾行為
不是因為想吃而吃、也不是因為好吃而吃,而是「已經明顯知道自己吃到很不舒服了,也已經感覺不到美味了,但還是繼續下去,讓自己不舒服到爆炸還不能停止」
飲食失調症的判斷標準之一,就是這條線:已經不是在享受食物、甚至是相反的,是拿食物在折磨自己
減肥的人非常容易出現飲食失調的狀況。這跟一般認知的什麼「管不住嘴」、「沒辦法抵抗誘惑」是剛好相反的的狀態喔,你有發現嗎?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有兩大原因:
「沒有痛苦就不會有用」的思維
這是一個根深蒂固在多數台灣人骨子裡的想法,原因是我們實在太習慣「為努力而努力,不問結果」
仔細想想,你以前在學校裡寫的作業,或是你在公司裡做的工作,有多少內容是真的被驗證過「跟結果有直接關聯」?有多少內容是「為了方便老師跟主管看起來 “有在做事” 而做」?
減肥也是一模一樣的。
如果你真的靜下心來想想,你就會發現:減肥絕大多數時間,不需要你「奮力做些什麼」,他其實只是要你「好好安於當下的自己」就好,別額外搞破壞
不用強迫自己去買一堆健康食物(只是增加更多環境裡跟食物相關的提示,還有對食物的斤斤計較與糾結),在現在的基礎上慢慢調整才對;不用強迫自己做一堆運動(只是讓自己累積大量中樞神經疲勞、促進食慾賀爾蒙分泌更多而已),在現在已經在做的事上慢慢調整才對
只有一種情況會需要你強迫性地做一堆事,那就是研究顯示飲食失調比例特高的「健美運動」。但這不代表不能追求,所有的極致追求本來就都是「失衡」跟「失調」的,認真的人都會慢慢明白,並且權衡得失。
只不過,對於完全搞不清狀況、又被許多資訊誤導的一般人來說(也許就是在說你),換不到強壯好看的身材、卻一頭跳進飲食失調的狀態,跟食物老過不去、連好好享受一餐的美味都沒辦法,真的是你要的狀態嗎?
減肥資訊推波助瀾
對消費者來說,尤其是貪小便宜在意高CP值的這群,總是很在意花錢買個東西或上個課「要得到一堆東西,或要一直被調整、被糾正,才覺得很划算」
結果很多這類的產品或行銷資訊,就順著這樣的心態,給你「乾貨滿滿」、花小錢賺到一堆(沒有幫助的)東西的划算感。你期待 garbage in, garbage out,賣你東西的人當然就給你這個,不然想幫你還吃力不討好,大概也只有 Kelly教練願意這樣跟你說真話
然而,你稍微想想就知道了:
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變胖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有針對減肥做一堆要死要活的努力」。事實上剛好相反!是沒有針對「減肥以外的面向」去學習、成長與優化自己。
因為沒有給大腦真正有益的刺激,像是有料的書、節目或是娛樂,一但閒下來就感覺空虛要吃東西;因為沒有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狀態,一旦發作就習慣找味覺訊號的刺激當成轉移注意力的工具,幾十年下來因為「神經可塑性」已經強化「感覺不好=吃」這條路徑到變成直覺;因為沒有與身邊親近的家人朋友花有品質的時間互動,關心彼此真正的需要,一旦聚在一起除了弄一堆食物讓場面不要顯得太貧乏以外,不知道要幹嘛
(好消息是: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也是可逆的。你越早意識到「任何行為都是可以被重新塑造的」,就越能扭轉)
這條清單還可以繼續往下,生活中的任何面向都適用………
我們就是沒有辦法讓自己安於「這樣就好」的狀態。而減肥資訊剛好會讓你惡化,覺得還要多剝奪一點什麼飲食樂趣、多感覺差一點,才是有在努力
已經陷在這種循環的你,要怎麼做呢?
如果你覺得已經很不受控,你其實就提醒自己一件事:
你不必膝反射地覺得「一定要做些什麼」,因為你現在的狀態之所以是這個樣子,常常都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原因
不然,為什麼你沒辦法馬上、或是在嘗試了這麼多方法後,變成另一個自己呢?
最終,一再做這樣的提醒,直到你把這些「浪費掉的力氣」收回來,這種虐待自己的循環會開始變少,你才會真的發現,原來光是保留住這些浪費掉的力氣,你就已經原地變身了
以上,給願意投入練習的人❤️
希望這篇文可以讓你的 2022 年尾收穫滿滿,我們 2023 見囉!
*文章統整、教學資訊&下次開課第一手優惠,請訂閱 Email *